民间谚语 品味人生 人生命运 五行养生 能量保健 心理健康
您的位置 >> 易德轩首页 >> 养生 >> 心理健康 >> 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态和状态
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态和状态
责任编辑:(易德轩小编) 来源:(养生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次 更新日期:2021年10月14日 >> 进入社区

  有网友在网上提问有关于疫情期间大学生心态的问题,易德轩小编针对这个问题为你提供心态相关的问题解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重大的社会事件是影响社会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它既像放大器一样折射出不同人群的表现,同时,人们也在这一事件中经受历练和考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场改变人类社会生活的重大事件,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甚至每一个成员都难以避免地卷入其中。不同群体的表现就像“晴雨表”一样折射出各群体的真实状态,大学生在这次疫情期间的表现情况,不仅从一个侧面展现出大学生在重大事件中的社会心态,而且折射出一代青年的精神面貌。
  
  面对未知的负性生活事件,并且这种负性生活事件极大可能危及自身的时候,人们普遍会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大学生也不例外。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武汉大学)和武汉大学大数据研究院的互助调研平台调查(以下简称调查)显示,大学生在疫情期间具有恐慌、担忧、焦虑、 悲伤、愤怒、压抑、绝望等消极情绪,但总体来看,大学生面对疫情的积极情绪远远高于消极情绪。
  
  从担忧害怕到回归理性,再到主动参与,是大学生在疫情期间较为普遍的心态变化
  
  从担忧害怕到恢复平静
  
  经过短期的心理担忧之后,大学生普遍恢复平静,对国家打赢抗疫战争充满信心,也能够理性对待疫情期间的各种消极信息,不受干扰。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国家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持有信心,整体上呈稳步提升的趋势。多数大学生表示能理性判断和辨识网络流传的疫情谣言,认为自己会冷静分析疫情期间的热点事件,不被“带节奏”。大学生开始冷静理性地看待疫情带来的影响,心态逐渐恢复平静。
  
  从理性认识到采取行动
  
  在对疫情有了初步了解和把握后,一些大学生也有过犹豫、苦闷、责怪和彷徨,采取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方式,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采取行动,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心理状态从情绪应对转变为行动应对,从被动反应转变为主动应对。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都明确表示愿意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活动,从连续几天的调查数据对比中发现,大学生参加疫情防控的意愿较为稳定,且基本呈稳步上升的趋势。
  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态和状态
  从主动参与到情感升华
  
  在主动参与抗疫的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发生了明显变化。从思想到行动,需要心理动力系统参与。一般来说,人们参与活动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动力:一是纯粹的外部动力,主要指外在的奖励和惩罚;二是接受外在的标准,把外部奖励和惩罚内化为心中的标准;三是认同事物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做事情是基于自我对事物价值的判断;四是纯内部动力,指兴趣、好奇心和自我实现。从大学生最初参与的直接动机来看,也许是一种朴素的动力,主要觉得不参加抗疫活动心里过意不去,有了主动参加的愿意。但是随着疫情的发展和深度参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体会到参与的成就感,体会了自身的价值,从而越来越多地激发起内在动机,体验到责任与担当。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认为自己应该担当科学的传播者、理性的辟谣者、健康的守护者、家庭的关爱者、社会稳定的维护者和国家号召的响应者。
  疫情期间大学生的心态和状态
  疫情期间大学生展现出多种心理
  
  理性与盲从共存
  
  理性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应对一切风险和挑战的有力武器。理性心态表现为实事求是、冷静客观、尊重科学的心态。大学生具有相对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在面对疫情时,保持了相对理性务实的心态,主动了解新冠病毒的相关科学知识,不轻视也不夸大,不主观臆断。就疫情重视和防护来看,大众对疫情的重视程度存在一定的代际差异,尤其是疫情初期,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对疫情更加关注,并及时做好戴口罩等自我防护,而中老年群体重视程度相对较弱。从大学生对谣言的态度来看,大学生群体相对能够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甚至主动辟谣,帮助父辈祖辈鉴别信息。但是在一些极端事件、群体冲突和国际比较方面,大学生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认识局限,存在盲从和从众心态。
  
  信任与担忧同在
  
  信心是社会心态中宝贵的心理资源,只有增强信心才能真正凝聚社会力量、同心抗击疫情。总体上看,大学生对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保持乐观心态,充满必胜信心。这份信心来自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来自医务工作者的英勇奋战,来自广大社区工作者、基层干部、下沉干部、志愿者的默默付出……大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较高的认同度,高密度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医疗费用由政府承担、落实“应收尽收”、白衣战士驰援武汉等增强了大学生的信心。由于大学生群体的信息获取尤其是网络信息获取能力相对较强,在疫情前期,他们显得较为担心和恐慌。值得说明的是,担忧、恐慌等负面情绪并非绝对的“消极”,并不表明大学生群体就比其他群体悲观。更高比例的负面预期,可能是基于对相关事实认识和理性分析的结果。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负面情绪是对疫情重视的体现,适度的消极情绪有利于提高疫情防控的警惕性。
  
  担当与个性统一
  
  担当是一种积极心理品质,从人格的角度来讲,独立、勇敢、乐观、感恩、坚强、主动,合起来就是担当,具有这些人格特质的人,就可以被看作是具有担当精神的人。从大学生的抗疫表现来看,4.2 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有1.2万多名是“90 后”大学生,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95 后”甚至“00 后”。他们用独立坚决的红手印、用不畏艰险的逆行出征,书写了抗疫新生力的坚毅果敢,彰显了青春的蓬勃之力,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独立和担当精神。担当体现了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追求,是其家国情怀的精神体现。他们用“我不做,谁来做”“我不怕死,只怕今生有憾”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呼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同时,担当也是当代大学生的行为动力,是其务实敢为的行动体现。如一些“00 后”大学生主动请战,作为护士、工人、志愿者出现在医院、工地、口罩生产车间、社区,用脚踏实地去实践“实干兴邦”,这些都是大学生担当精神的体现。但当代大学生在体现担当的同时,也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穿上防护服,他们就成了战士。脱下防护服,他们还是喜欢自拍、喜欢卖萌、喜欢“吃鸡”、喜欢动漫、喜欢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和他们奉献与担当、关怀与仁爱等品质联系在一起。
  
  疫情折射出大学生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认知方面的思维拓展问题
  
  这一代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网络的开放性和丰富性为大学生成长提供了便捷条件和开阔空间,在疫情期间,大学生表现出思维活跃、开放和多元性的特点,他们更容易接受新鲜信息,并且通过多元比较选择最优化的应对策略。因而与其他年龄群体相比,大学生的思维表现更为理性。但在他们的应对中,也存在着过于关注微观、具体、眼前的特点,表现出思维方式还缺乏整体、宏观和长远的思考,这与他们要承担的民族复兴大任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提升拓展空间。
  
  情感方面的敬畏感问题
  
  大学生由于自身身体发展阶段的优势,属于相对不易感人群。因此在应对心态上,一些大学生往往容易过于自信而疏于防患;表现勇敢有余而敬畏感缺乏。敬畏感表现在对未知病毒,或者说对大自然的敬畏上,也体现出一种科学的精神,只有尊重和敬畏大自然,才能恰当地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过于自信有时候往往容易使自己在心理上凌驾于自然之上。敬畏感还体现在对生命的尊重上。尊重是一种对自我和他人的尊敬和重视态度,包括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一体两面,没有自我尊重难以尊重他人,没有尊重他人也就不是自我尊重。尽管大学生在抗疫方面存在明显优势,但也需要兼顾其他群体对疫情的态度和行为,对自然、他人和社会充满敬畏,培养敬畏的心理品质。
  
  态度方面的宽容问题
  
  宽容是一种接纳自我和他人的态度,也是一种良好的人性修养,宽容的人既能够尊重他人,也能够接纳自身。在疫情期间,大学生在这两个方面的表现还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表现在看待事物、人物的观点和态度层面,一些大学生在某些热点事件中表现得过于偏激,把与自己观点和态度不一致的看成错误的,不够尊重他人的观点,不能辩证地看待问题;另一方面,表现在期待与现实的落差层面,期待与现实的落差往往是造成问题的关键,解决问题既需要降低期待,又需要提升现实。一些大学生,尤其是居家隔离的大学生,在自身价值感和面对疫情防控出现的问题方面,抱怨自身和现实过多,没有看到自身的客观局限性和防控的系统性、复杂性,过于注重结果而缺乏对过程的关注,对于自己和外界有不合理的期待,对于他人的努力缺乏应有的宽容态度,造成了一定的自我否定、自我意义丧失以及对外界的不满和消极厌世心理,这都是缺乏宽容心理的一种表现。
  
  行为方面的拖延问题
  
  近几年,一些人用“佛系”一词评价大学生,“佛系”是指生活态度方面无欲无求的生活状态,在行为表现方面的迟缓和缺乏进取心,拖延是一种明显的行为表现。在这次疫情中,尽管很多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疫情,理性对待疫情,但在行为表现方面,一些大学生中出现慢半拍现象,也许他们从认知上知道拖延并不好,但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该完成的任务不到最后时刻不会着手。
  
  疫情是大学生成长历练的熔炉,也是高校有效引导的契机
  
  理解包容是前提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历史背景成长起来的一代。与前几代大学生相比,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他们具有更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更优质的学习成长环境、更开放和宏阔的生活背景,党和政府对这一代青年成长和发展寄予殷切期望,赋予他们担当民族复兴的重任。面对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大学生面临的变化更快,生活节奏加快,学习和工作方式多元,观念与价值观冲突剧烈。因此,不要急于给他们贴标签,所谓的“宝宝”“自我中心”,这些在别人心目中的问题,可能只是他们在面对复杂社会变迁和生活压力时的一种应对方式。我们应该给予大学生更多宽容、包容和理解,理解他们,他们就能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就有更大的可塑性去肩负起历史和时代使命,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认知引导是关键
  
  对于大学生来讲,认知因素在其心态问题、心理问题的产生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这一发展阶段,自我意识进一步独立,渴望具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和独立精神,同时又受限于社会阅历和知识储备等主客观因素,容易形成局限思维,缺乏辩证思考和整体视野。要加强舆论引导,对于具体的事情,要讲好背景故事,讲好事情的点、线、面,不回避问题。对于疫情相关的热点问题,相关部门要及时通过合适的渠道进行回应,梳理和分析哪些是法律问题、哪些属于道德问题,引导青年大学生从不同层面看待问题,提高底线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构筑具有吸引力、亲和力、影响力、说服力的话语空间,引导大学生全面地、客观地、辩证地、长远地看待疫情的发生、发展和影响,把疫情放在人类历史和生命长河的角度去看待,从危机中寻找希望的视角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战略思维和历史思维。
  
  人才培养是根本
  
  ?人格是人内在的生理心理系统的动力组织,决定着人特有的思想和行为,也包括人的心态。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人与人的心态集合,心态集合背后是一个个人格的现实表达。心态与状态,一般来讲是一致的,有好的心态就有好的状态,有好的状态会进一步产生好的心态。但是,也可能在某些人身上出现矛盾,有好的状态却没有好的心态,有好的心态却没有好的状态,这样的问题不是表象问题,而可能是深入到内在的人格和动力问题。要从社会整体的角度,营造健全健康人格的培育土壤,提升青年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青年大学生富含朝气,找到丰富、充盈、饱满的人生状态,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发展和完善人格。大的变化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期,大的伤痛往往可以让人明白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应引导大学生透过这次疫情,深入思考、深入探究,形成由内而外的改变力量。


-------------------------------------------------------

易德轩大师网上线:【找大师网】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养生小知识 易德轩网
养生
养生 易德轩网
易德轩吉祥网 直播教学
铁笔专栏 开运测算
风水装修设计 自助取名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易德轩故事 | 分类导航
易德轩网 2006-2019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00511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