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谚语 品味人生 人生命运 五行养生 能量保健 心理健康
您的位置 >> 易德轩首页 >> 养生 >> 能量保健 >> 针灸学习 练针先练身练气后运针,国医大师教你练针方法
针灸学习 练针先练身练气后运针,国医大师教你练针方法
责任编辑:(易德轩小编) 来源:(养生专题文章) 浏览次数:次 更新日期:2021年8月9日 >> 进入社区

  有网友在网上提问有关练针先练身练气的问题,易德轩小编针对这个问题为你提供相关养生知识问题解答,希望对你有帮助。

  练针先练身练气后运针

  贺普仁:字师牛,号空水。1926年5月20日出生于河北省涞水县石圭村。1940年,从师于北京针灸名家牛泽华,深得老师真传。

  贺老从医70余年,精研历代医家文献,不断总结临床经验,并博采众长,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针灸三通法”学术体系。“针灸三通法”学术体系以“病多气滞,法用三通,分调合施,治神在实”为核心学说,以微通、温通、强通三法临证理术为基本内容。这一体系是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产物,其最重要的传承价值是,让针灸医学回归于孕育其生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坚守本元,道用合一,体现了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学术特质。

  2007年贺普仁教授被国家定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1月被北京市授予“首都国医名师”称号,2009年6月被国家授予“国医大师”称号。
针灸学习 练针先练身练气后运针,国医大师教你练针方法
  练针先练身练气后运针

  贺普仁

  针刺手法是针灸治疗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左手循按揉切腧穴并非主要手法。右手为刺手是针灸疗法中的重要手法。疗效好坏,皆在于两手手法及功力,且主要功力在于拇指、中指及食指三个指头上。指端为人体最小的一部分,其力在于指节,并借助腕臂之力,甚至运动全身之力于指身,使针体轻巧无痛楚努入穴位。练此功夫宜两手同时练习,若单习一手三指,则不能随心所欲左右手同时进针。

  指力努劲与针刺手法有密切关系,不学针灸则已,欲学针灸必须练习手指努劲,仅就拇、中、食三指而言,其中拇、食指为主,中指为辅,只要把拇、食指功力练好,其功成矣。练习指力的方法很多,笔者介绍自己练习指力的经验,学者可循其理所在,更加以阐发,自己不难触类旁通。笔者自青年练习八卦掌,在此基础上练习二指禅功,练习此法,首先站立于桌案之前待稳,吸气使气下沉入丹田,然两手臂向前抬起伸直,随之弯腰向前,双手拇指腹搭桌案边上,自觉丹田之气上贯两肩、臂、肘、腕乃至指端。初练时必觉甚为费力,不能耐久,此时可调换食指,按于桌案边上。如此交替习之,练习日久之后,则不觉其苦,至此可以增加练习时间,一般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初练时每次5分钟,每日1~2次。根据习者的身体素质不同,以后每日练习时间可增至15分钟。大约100天后即可取得初效。入门后不可间断,仍需平日习之,大约习3年后大功成就。

  第二种习法是顶指法:初练时空手习之,紧并中、食二指,屈成钩形,而以拇指屈置中、食二指之间,使三指尖相顶,紧紧扣牢,虎口成圆形,猛力扣5分钟,每日有空即练,不限次数。

  第三种方法是夹木锥法:此法用二小木锥,夹于左右拇、食、中指肚之间紧捏之,木锥长约3寸,粗约1寸许,根粗尖细,以花梨紫檀质地坚硬者为佳。每日有暇则练,半年功可成矣。

  练习以上诸法不仅有助于提高针灸疗效,对强健身体也有裨益。

  第四种为捻线法:练习捻线法不用任何工具,但以拇、食、中三指肚紧贴,虎口呈三角形,三指肚相贴之处,以三指之第一节为限,指肚相贴之后,乃贯全臂之力于指,拇指徐徐向前捻若干次,然后拇指再向后捻若干次,其捻数目前后相等。每日不限次数,有暇即练,非常便利。

  第二步功是打坐:针灸医生指功不可不练,而坐功又不可不行。初行功时,应谨守规矩,调息坐功时,正其心身,巍然竖直,胸硬腰挺,不可伛偻,左腿抱右腿,两手翻置于膝上,眼观鼻,鼻观心,徐徐吐纳,由浅入深。先徐徐将胸中之浊气吐出,再吸入新鲜空气,初甚微细,采天地之灵秀,取日月之精华,吐胸中之恶浊,纳自然界之清气,由鼻吸入,从胸中经过然后纳入丹田,丹田即气海,在脐之下小腹之上。初练时气随入随出,不能收留,坚持打坐终能存于丹田,气满而道成。为针术者以有形练习之力,加之无形调息练习之气,用于针刺则能事半而功倍。
针灸学习 练针先练身练气后运针,国医大师教你练针方法


-------------------------------------------------------

易德轩大师网上线:【找大师网】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

养生小知识 易德轩网
养生
养生 易德轩网
易德轩吉祥网 直播教学
铁笔专栏 开运测算
风水装修设计 自助取名字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易德轩故事 | 分类导航
易德轩网 2006-2019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00511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