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好佩玉,到底是什么原因?
玉作为非实用性的生产工具和专用礼仪制品,标志着以等级为核心的礼制的开始,象征着持有者的特殊权力和身份。在古代,佩玉是一种礼仪,更是身份的标志。《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专门记述各种佩玉礼制:君子必须佩玉,行动起来可以发出悦耳的叮咚声;凡是衣外系带,带上必有佩玉;无故不得摘去佩玉。
古代佩玉的方式,是在外衣腰的两侧各佩一套。每套佩玉都用丝线串联,上端是“珩”(衡),这是一种弧形的玉;珩的两端各悬着一枚“璜”,这是半圆形的玉;中间缀有两片玉叫“琚”和“璃”;两璜之间悬着一枚玉,叫“冲牙”。
走起路来,冲牙与两璜相撞击,发出有节奏的叮咚之声,铿锵悦耳。玉声一乱,说明走路人乱了节奏,有失礼仪。
以佩玉显示佩玉者的身份和地位,在《礼记·玉藻》中也有详细规定:帝王佩戴用玄色素色丝串联的白玉,公侯佩戴用红色丝绳串联的山玄玉,大夫佩戴用素色丝串联的水苍玉,世子佩戴文杂色丝绳串联的瑜玉,士人佩戴赤黄丝绳孺玟玉。
“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组绶。”可见,古代是用佩玉的质地和串玉丝绳的颜色来辨识等级。
中国玉文化浅析
我国的玉石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玉以其特有的品质,在政治、文化、道德、信仰等方面都占有着重要的比重。
从石器时代至今,玉器的功能发生了巨大的演变。器玉、巫玉(神玉)、官玉(礼玉、王玉)、德玉,以及近现代的民玉,玉文化的发展史无不蕴藏着深奥的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人生理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器玉时代,美石成玉
新、旧石器时代,石头被当成人类的生产工具,最早解决了人们的生存问题,那是玉的前身,是器玉。
从器玉时代开始,人类慢慢发现有一些石头通过磨制,色彩漂亮,有着通灵剔透的美感,这便是“美石成玉”,人类最早的美感便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从史学观点来看,这是人类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人类对美的事物产生了情感,思想中有了信仰和寄托。
神玉时代,对话天地
随着历史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把玉石打磨成身边的各种动物,亦或图腾具象,如玉猪、龙等,以此来丰富生活。这便是玉石文化发展的又一重要历史时刻:感知人类的发展进程,记录身边的部分事物。
在制作这些器物的过程中,人们开始将玉神化。通过打磨成特定形状后与天地沟通,用于祭祀天地,敬献鬼神。对此最为重要的记载便是泰山封禅,焚玉以告天地。
礼玉时代,和平玉帛
礼玉,是玉文化发展史上更深层次的境界。
人类社会,自从有了阶级之分,便有了初级外交意识的诞生。这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开始将玉打制成礼器,将之作为相互之间的沟通媒介。
古代的硬件设施和技术条件非常落后,一件精美的玉器在特定意义上来说能够代表一个族群的整体实力,玉的外在价值便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得到了重视和体现。
“化干戈为玉帛”的大意便是将精美的玉器作为进贡之上品,与对方重修于好,互相礼尚往来。
德玉时代,以玉比德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礼坏乐崩,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孔子将玉的品质与品德联系在一起,并冠以“十一德”的定义,以求规范人们的道德理念,这便是“德玉”最早的概念。
儒家认为君子应当是外带恭顺,内具坚韧;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光华内敛,不彰不显。
玉的品质与君子最为近似,故古人对于玉的应用、佩戴,已经不仅仅为了装饰,更多的是基于道德与精神的原因,警醒自己,德行高尚、温润如玉。
财富象征,感悟智慧
随着体制、信仰的改变,虽然现在也有神玉、德玉的说法,但在当下玉更多还是以物质、财富的概念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对于这种解读方式,我们其实应该不予排斥,这是时代的变革,也是文化的自然演变,而且它离我们越近,我们越可以感悟其内在的文化传承,感受祖先们的智慧,通过数亿年形成的天地精华和历史积淀来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
中西方玉文化之别
中国玉文化和西方的宝石文化完全可以理解为两个概念。
西方人所热爱的宝石,一般是指那些色彩瑰丽、晶莹剔透,可琢磨成精美配饰的单矿物晶体,其关注点仍停留在宝石本身的视觉美和巨大的财富价值上。
而在我国的玉文化中,我们对玉的理解是感性的,赋予其神秘的信仰和精神的寄托,宛如一种生命,带有意境、玄妙和深深的禅意。
@-------------------------------------------------------@
声明:部分内容来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易德轩观点。